隋唐英雄谱:正史与演义中的瓦岗豪杰
在隋末唐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瓦岗军英雄们的传奇故事,既见于正史记载,也流传于民间小说戏曲。虽然正史与演义常有出入,但瓦岗英雄们的英勇事迹确实在两唐书和隋唐题材的文艺作品中都有精彩呈现。
正史中的完美武将:秦琼
在《说唐》等演义作品中,秦琼(字叔宝)被塑造成赛专诸似孟尝的神拳太保,手持双锏,是义气的化身。而正史中的秦琼同样令人敬佩。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他的老上司、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曾这样称赞这位帐下旗牌官(当时称为账内,相当于护卫):此子才武双全,志向高洁。此人勇猛过人,又重气节,必能自取富贵。
来护儿的评价将秦琼比作三国时期的常胜将军赵云,认为他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将领。有趣的是,正史中的秦琼实为隋末唐初第一猛将,而演义小说反而弱化了他的武功,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名靠后。
历史与虚构的差异
秦琼无疑是忠勇之将,但演义中他与魏征、徐茂公等人在贾家楼(或贾柳楼)结为四十六兄弟的情节纯属虚构。历史上,他们曾是敌对关系: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的主要职责就是镇压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及其他反王势力。
展开剩余85%秦琼与罗士信的成名之战是在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时,以一千精兵大破卢明月十万流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说唐》版本的贾家楼四十六友名单中,竟然出现了鲁明星、鲁明月的名字,这显然是误传所致,有些版本甚至直接写成了卢明月。
正史中的精彩战例
正史记载的瓦岗英雄故事有时比小说更为精彩。两唐书用简练的文字生动描绘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的勇猛:
- 每当敌军阵中出现嚣张的悍将,李世民就会派秦琼跃马挺枪,将其刺个透心凉;
- 程咬金为救裴行俨(裴元庆的历史原型),被王世充的骑将用马槊刺穿身体,却折断槊杆反杀敌将;
- 罗士信有两项特殊爱好:一是用长刀砍下敌人首级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接住,如同叉子挑西瓜般举着回营;二是收集敌人鼻子装入布袋,战后清点数量报功。
纵观唐朝开国功臣,能超越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的猛将寥寥无几。若非要找出一位,恐怕只有尉迟敬德。但这位尉迟敬德曾是秦琼的手下败将,后来虽将孙女嫁给秦琼之子,但在秦怀道墓志铭中仍直言不讳地记载:祖叔宝(墓志铭由秦怀道之子请朝议郎宋温璩撰写,故称秦琼为祖父),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投奔唐高祖李渊后)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
两唐书证实秦家并非刻意贬低尉迟敬德: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
帝王厚爱与未施援手之谜
唐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对秦琼极为器重。李渊甚至表示愿割肉相赠,两唐书记载:高祖俾事秦王府,王尤奖礼。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
秦琼与李渊、李世民关系如此密切,说话自然有分量。这就引出一个疑问:当瓦岗军中两位最讲义气的英雄——单雄信和王伯当被唐军处死时,为何秦琼和程咬金都保持沉默?如果他们像李世勣(即徐茂公)那样用全部功勋和官爵为兄弟求情,李渊父子会拒绝吗?
演义小说给出的解释较为简单:单雄信被杀时,秦琼被徐茂公派去押运粮草,这是调虎离山之计。但细究史料可知:若秦琼愿意相救,徐茂公必定会恳请他出面。然而事实是,无论是单雄信被处决,还是王伯当被杀后首级传至长安,秦琼和程咬金都选择旁观——因为他们本就不是同路人。
历史真相:分道扬镳的英雄们
两唐书明确记载,秦琼是隋朝正六品军官,程咬金是东阿县令的女婿兼民团首领,他们与瓦岗军势同水火。若程咬金遇险,秦琼定会相助;但对单雄信和王伯当的生死,他只会冷眼旁观。
秦琼与单雄信、王伯当的关系远非小说描写的那般亲密,但单雄信和王伯当的义气确实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瓦岗军内部恩怨
综合三部史书,可以还原单雄信、徐世勣和王伯当的关系:
翟让创建瓦岗军时,首批加入的就有单雄信和年仅十七岁的徐世勣(当时尚未被赐姓李)。随着瓦岗军壮大,李密携王伯当加入,随后上演了一出鸠占鹊巢的戏码:李密设宴邀请翟让,暗中埋伏刀斧手。当翟让欣赏李密递来的强弓时,蔡建德从背后将其砍倒。
翟让倒地发出牛吼般的惨叫(史书原文如此描述),徐世勣见状逃跑,在门口被伏兵砍伤颈部。王伯当急忙喝止,李密这才效仿白门楼上曹操赦免张辽的做法:徐世勣走出,门者斫之伤颈,王伯当遥诃止之。(李密数落翟让诸多不是后)命扶徐世勣置幕下,亲为傅创(亲自为他包扎伤口)。
王伯当对徐世勣和单雄信都有救命之恩——单雄信目睹翟让被杀,只得违心臣服,将仇恨深埋心底,如同勾践卧薪尝胆,等待复仇时机。
命运转折与不同选择
单雄信终于等来机会,在王世充大举进攻时放弃抵抗,导致瓦岗军几乎全军覆没。重伤的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均被俘。
需要澄清的是,秦琼等人并非频繁易主:他们在张须陀被瓦岗军围杀后,一同前往虎牢关(唐朝因避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改称武牢关)投奔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是裴仁基带领他们加入瓦岗军的。
被王世充俘虏后,秦琼、程咬金虽受高官厚禄诱惑却不为所动,最终在两军阵前从容投奔唐营。这表明他们一直在寻找明主,并非轻易效忠他人。归唐后,二人屡立战功,均被封为国公,秦琼更获上柱国这一顶级勋位。
与此同时,魏征和李世勣(徐世勣归唐时因带大量瓦岗军投诚而被赐姓封国公)被窦建德俘虏后选择投降:魏征积极为窦建德出谋划策对抗李唐,李世勣则替窦建德镇守黎阳,担任方面大员。
洛阳之战与英雄结局
秦琼和程咬金都参与了围攻洛阳的战役:(秦琼)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程咬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王世充在李世民率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围攻下被迫投降,并带单雄信等人一同归降。古人讲究杀降不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但李渊父子饶恕了王世充,却坚持处死单雄信。李世勣求情未果,单雄信含恨而死,李世勣只能割肉相赠并抚养其遗孤。
至于王伯当,他明知李密降唐后又反叛是死路一条,却被义气所缚,义无反顾:义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伯当荷公恩礼,期以性命相报。公必不听,今祗可同去,死生以之,然终恐无益也。
王伯当与李密在陆浑县南七十里的山谷中被盛彦师伏击斩杀,首级传至长安。又是李世勣向李渊哭求,才让他们得以全尸安葬。
义气的不同诠释
瓦岗军中最讲义气的两位英雄都死于唐军之手,秦琼、程咬金未施援手,而李世勣却奔走营救。这是否说明李世勣比秦琼、程咬金更重义气?
这个问题难以简单回答。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秦琼注重的是天下大义,李世勣看重的是兄弟情义。李世勣救单雄信无可厚非,秦琼、程咬金不救也情有可原。真正错误的是那个乱世,迫使英雄们做出艰难抉择。单雄信、王伯当虽死于唐军之手,何尝不是求仁得仁?而秦琼的不作为,究竟是为了成全他们的气节,还是根本无意相助?这已成为永远的历史谜题。
发布于: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